在人類科學發展的初始階段,人們更多地從“綜合”的角度看問題。在中國,“綜合”的哲學觀念曾長期佔省主導地位,而且,指導“為人”是其要義。近代科學的興起,科學技術的作用口益突出,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分析”的思維佔了主導*這種情況極容易造成—種誤區,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的那樣“把人推入一條專門化訓練的隧道,人越在知識方面有所進展,就越看不清作為一個整體的世界,看不清他自己。”在當代,知識實際上已成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參與分配。對“知識就是力量”的片面理解,加上“知識就是金錢”的觀念,進一步造成了德行和知識的分離。我們一方面應當充分肯定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人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應清醒地看到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卻使地球面臨越來越大的生態壓力,而且單憑科技本身的力量並不能幫助人們解決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正如英國著名思想家阿什比所說,科技社會戶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來自科技本身,而是來自掌握科技的人以及科技知識和其他知識結合的情況。為此,他提出了“把科學織入文化”的觀點。我們應當從真善美辯証統一的角度來建立科學技術的價值觀,認識科學技術是蘊含價值的社會事業,即科技活動的動機、活動的過程和成果都離不開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就以越來越倍受關注的“創造力”問題來說,也並個僅是科技知識和能力的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動機、情感、意志力、親和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為了培養創新能力,既需要科學教育,也需要人文教育。如果說,科學教育能夠更多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定量計算和分析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話,人文教育則能夠更多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愛國情懷、理解和關心他人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