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脫:“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使它必然地要隨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不僅不同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制約和決定文學內容的變化發展,而且社會形態歷史演變的進程直接引起文學本身的巨大變化。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就是歐洲十四到十六世紀封建社會開始解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在形成過程中的產物。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和促進新的生產關係的發展,對抗和批判封建主義的文學,創造了人文主義文學,他們用以“人”為中心的反映世俗生活的文學去取代以宣揚“種”為中心的僧侶文學,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坷德》都是適應這種社會變化而出現的著名作品。十九世紀俄國農奴制的迅速崩潰、資本主義蓬勃興起的社會變化,也促使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一系列作品中,反映了那“整個社會都好像翻了個身”的狀況。 “十月革命”之後,在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下則產生出象《毀滅》、《鐵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社會主義文學。因此,文學的發展變化也是受社會經濟基礎的決定和製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