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時空模式是“作者藉人物的心理視角展開敘學的結構模式這種時生模式既不是傳統的神話敘事模式,也不是正常時空模式敘歲中常見的人物的回憶和想像。借人物的心理視角展開敘事的結構模式最早出現於意識流小說,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在他那著名的《心四:並原理》一書中提出的對人的意識的定義,極大地啟發了小說家:“意識並不表現為零零碎鉀的片段。臂如,像連串’或者一系列’等字樣都不像起初表現的那樣合適,意識並不是片段的連接,而是流動的。用一條’河’,或者是一股’流水’的隱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作思想流,意識流,或者是主觀生活之流吧。 ”他還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這對意識流小說家自由處理作品中的時空和安排整體結構,都有很大的影響。英國作家喬依斯的《尤利西斯》、沃爾夫的《波浪》、法國作家普公斯持的《追憶逝水年華》、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都堪稱超時空模式的經典之作。在《喧嘩與騷動》的第一章,作家以白痴班古的視點來講述故事。然而,這白痴的意識非常混亂,在他那裡,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時式的區分根本不存在,他可以從當前的一種知覺跳回到過去某種相類似的知覺上去。這一章的故事就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扯來扯去,標題雖說只敘一

天之事,實際上卻涉及了班吉幾十年的生活。福克納藉此打破傳統小說以時間為序的結構,成功地採用過去、現在和未來時空彼此顛倒、互相滲透的寫法。這種超時空模式的結構方式,我們也可以在超現實主義文學和荒誕文學、魔幻現實主義等文學流派中找到。在我國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創作中,也出現了這樣一些打破傳統敘事模式的作品,如馬原、扎西達娃、格非等人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