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融對待的意境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但並不意味著只要是情景交融就構成了詩的意境,情景交融還只是意境構成的初始形態和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情景交融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意象創造的一個基本特徵。但意境是意象的更高層次,它不僅要求情與景的交融,而且還要把這種交融導入一種藝術化境,以有限中見出無限,傳達作者同時激發讀者的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切感悟和生命體驗。所以,要真正寫出有意境的詩,單說情景交融還不行,還必須注意情景之間的虛實關係的處理,須於情景交融中呈現一種靈動的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這樣,才能真正把欣賞者導入無限自由的想像空間,激發出欣賞者無比豐富的審美體驗,這也是意境構成的理想形態。

虛與實,是個圍擊代藝術理論一對重要的範疇,它的哲學基礎在於以道家為代表的“有”與“無”、“虛”與“實”的辯證思想和學說。中國古代藝術審美講究虛實,實際上也就是要解決審美主體與客體、情與景、意與象、有限與無限之間的辯證關係。意境創造可以說是最典型地體現了這種虛實結合的辯匠法。梅堯臣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衣目前,貪不盡之意,見於畝外,然後為至矣。”這句話.實際上告訴我們,意境創造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如在目前”的“實”的部分,一是“見於旨外”的“虛”的部分。所謂“實”,是筆墨所到的實象、實境,是讀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作品中實存的景、形、境的描寫。所謂“虛境”,是指由作品實境所誘發和激起的更為廣闊的審美空間,是讀者隨實象、實境描繪所產生的無限豐富的聯想和感悟。一般說來.寫出實境、實象部分並不十分困難,難的是寫出虛象、虛境部分。所以古人談意境,都非常重視“虛”的作用,非常注意虛實之間的辯證轉化,做到化實為虛,實中見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