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筆先”,是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來的一個藝術創作原則。它的意思是作家必須對客體的生活內容有真知灼見,獨特體驗並形成一定明確的認識才能進入創作。這個意,就是作家的主觀的創作意圖,就是企圖通過對客體生活內容的化解和組合而要達到的目的,它制約著人物與人物關係的建立,事件和矛盾衝突的展開,環境和環境的設置以及景物與景物之間的聯繫,從而制約著對客體內容的選擇,組合,安排和加工王夫之曾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調之烏合。“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寓意則靈”,就是客體內容注入了主體的生氣,獲得了某種生命形式因而。 ,作家的藝術構思,總是密不開主體的思想意念的。同樣的客體內容,作家的立意有別,構思的結果便產生紛紜變化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價值不僅表現在它所展現的客體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中。而且表現在在它所體現的主體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中。歌劇“白毛女”創作過程中立意的變化引起總體構思變化的情形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據賀敬之論白毛女的故事,“才開始,普有人覺得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神怪“故事,另外有人說倒可以作為一個”破除迷信“的題材來寫,而後來,仔細研究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們……抓取了它更積極的意義 – 表現兩個不同社會的對照,表現人民的翻身“即表現”舊社會招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