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逐渐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但在当时,主要是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基于战后形成的“冷战”政治格局。因此,虽然这种“国际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加强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沟通的动机,但更多的是为了进行文化渗透,是一种政治行为。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却无意之中顺应了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的趋势,为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始料未及的帮助。据统计,美国公司的产品有20%是在国外生产的,英国在国外的直接投资与美国大致相等,荷兰的绝大部分产品也是在国外生产的,世界著名的雀巢公司98%以上的生产能力设在国外而非瑞士本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境外来华投资以及我国在境外的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有了持续的、长足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已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个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国际教育”,尽早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或“地球村意识”,形成对世界共同的责任感以及立足于全球发展的战略眼光,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经营跨国化,知识经济社会这些新的特征,是学校教育指向“国际教育”理念的现实土壤。可以预见,在21世纪,只有那些具有“全球意识”、勇于驰骋世界舞台上的人,才能免于“井底之蛙”式的幼稚与无知,才能免于“夜郎自大”式的愚蠢与鲁莽,从而能在无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