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在教學中的作用,在於教師根據需要,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法藝術,設置備種相應情境,指引學生一步一步地按照認識事物的規律投入學習活動之中,並在這一過程,同時在無意識心理傾向中對該事物產生某種心理需要和興趣,從而自覺地、輕鬆愉快地、不知不覺地改變著對自己的理解,對學習對像的認識,並由此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教師無意識的刺激也會在學生中產生有意識的反應。在這些刺激反應中既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催化了學生動力因素的成長。所以“暗示教育”是統——智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思維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洛柴諾夫說,暗示作用的“最終效應是個人一定潛力的活化”,接受洛柴諾夫治療實驗的業校工人原“記性不好,成績不佳”,經洛柴諾夫的“暗示教育”後,居然產生了超常的記憶力。洛柴諾夫對索菲亞“122”小學的實驗,實行一天只上半天課,取消家庭作業,不打分,不評名次,從而解除了學生的“思想負擔”,結果一年就學完了原來兩年的學習內容。我國上海師大關於中小學的教學實驗,由於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教學改革,實行中小學一貫制,取消升學考試,八年完成了過去十二年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其中有些作法也屬“暗示教學”的內容。可見把“暗示教學”和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將會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 “暗示教學”也要求在課程設置上既分科放學,又設綜合課,包括實踐性的勞動技術綜合課,這樣就能更好地挖掘兒童的智怠潛力,培養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