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句法有时不合规范,成分残缺或词序倒置,因此诗歌语言跨度较大,具有结构上的跳跃性。这种独特的语言结构是诗歌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种突破常规、有意违背语法规范的作法能制造“陌生化”的效果,延长审美感知的过程。

词序倒置的例子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鹤范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根本不合语法的,但恰恰是通过词序、意象的错置.使这些语言具有了一种新奇的表现力和审美潜能。叶嘉莹认为,这种句法,其安排组织全以感受的重点为之,而并不以文法的通顺为之,在此,其所予人者全局意象之感受,而并非理性之说明。又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幅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的首联同样是词序倒置,正常来说应是:“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杨舟。”意思是微风吹过长满青草的河岸,而河中孤单地停着一条残破的船。

成分残缺的例子有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另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中的开头三句。这些句子都是单独意象的并置,关联词部被省略掉了。可见诗的语句跳跃性极大,它不像散文的语言强调意思的完整性,它往往只呈现最重要的词语或意象.而将一些关联性的词语省略掉,让读者凭想象去连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