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在社會構造中衍生出來的學校教育是與意識形態相聯系的傳統人文學科教育,因此,最早誕生的學校是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寺廟學校和文士學校。古埃及的這些學校極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尊日神、忠國君、敬長官、孝雙親。以造就文士為重要目標.即訓練繼起的統治音和他們御用的爪牙;同時教授書寫、詞令。中國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別上下,分尊卑,維護世襲等級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樂”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頌揚帝王貴族,鼓舞軍心的音樂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駕車等作戰技術。“書”是語言文字的話、寫以及文學歷史方面的知識。“數”是計算以及歷法天文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奴隸制社會的學校教育是脫離生產勞動的,主要讓奴隸主子弟學習禮義等統治之術。孔子的話可謂很好的注腳.他說: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被*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上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和“五經90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歐洲奴隸社會中、從古希臘的學校教育到古羅馬的學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以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歷史、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在封建社會.僧侶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教會學校的教育內容是“七藝”。各個科目都貫串著神學精神.以此來培養對上帝虔誠、服從教權與政權、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