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態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個小心:以自我成才為中心,學生中出現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學生的成才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展聯繫不多,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鬥,與黨的培養目標、與“四有”人才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兩個矛盾:學生自我期望值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聲很高,但一旦改革傷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後的文化娛樂設施的矛盾,由於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娛樂手段落後,許多學校周邊文化是社會低俗文化(影視廳、歌舞廳),不能滿足學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個壓力:學習、經濟、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註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對市場經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應敏感。經濟壓力,由於招生收費並軌,學校出現了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20%,其中持困生佔5%。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家庭經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就業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展前程會被無規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四個轉變:由關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轉變到關心小國的國情,從80年代的“西方熱”轉向90年代的東方文化熱;由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轉變到比較求真務實;由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逐漸轉變到關心個人發展機遇,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國留學,轉變到國內尋求用才之地。
五個更多: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期五個更多。更多地採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標準;更多地採用市場經濟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更多地採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難;更多地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洽,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淮;更多地採用具體利益的標淮,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