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時是成功的,有時則不成功,意圖這個條件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如果教師不想引起學生的學習,教學自然就不會成功。當然,教師有意引起學生的學習,教學也不一定會成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引起學生的學習,但學生卻沒學到,這是常見的現象。對此,謝弗勒曾做過這樣的分析:“很清楚,當我在教我的侄子接棒球時,他可能一直沒釘學會,而且當實上可能永遠也學不會。我當然試圖使他學會如何接棒球,但我不一定獲得成功。那麼,一般說來我可以說‘X教結Y怎樣做……’這個因式並不包含著成功。然而,設想我教給我的侄子怎樣接棒球。如果我確實已經教過他,那麼他事實上必定學到手。如果我說:‘今天我教過他怎樣接棒球,但他沒有學會,也永遠學不會。’通常人們就會認為我是在講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話。因此.我們可以說‘X教Y怎樣做……’這個因式確實包含著成功的含意。這個圖式表示‘教’這個動詞的,成功’性用法,先前的聞式則不表示這一點,而隻表示‘教’這個動詞的,意圖”性用法。”在這裡,謝弗勒區分了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教”,即“意圖”意義上的“教”與“成功”意義上的“教”。“意圖”意義上的“教”並不一定包含著學習,而“成功”意義上的“教”則包含著學習。綜合“教”的兩種不同意義,謝弗勒在總體上把教學看成“一種有目的定向的話動”,並認為“教學在於力圖引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