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訪談來說,選擇研究對象的基本要義就是要找到”能夠有助於研究者洞悉研究主題深層意義”的人,所以,主要考慮的是受訪者的潛能是否有利於挖掘現象,井激發出現象之下的本質。從數量上來說,深度訪談並不像定量研究一樣能夠計算最小樣本量,一般是十幾位到幾十位不等,如果條件允許,越多越好。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定性抽樣原則,這裡我們再介紹一些操作中的細節。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訪談對象?零點研究諮詢集團內部定性資料做了一個總結,筆者根據新聞傳播研究的問題作了一些調整如下:
①某個事件的介入者:核心參與者、邊緣介入者、旁觀者,如報導”孫志剛事件”的核心記者等;
②組織研究:特定組織中不同層級及不同類型職員的代表性人士,如《南方都市報》編輯部各種級別的記者、編輯;
③某種經驗擁有者:如專業調查記者、做過SARS 報導的記者;
④某種鬆散集團:社區中的關鍵人物、某個行業中的專家、海歸群體;
⑤輿論領袖:在專業領域或相關社會領域中有自己的主張及影響;
⑥社會關係模式:如學術論爭中的雙方、多種媒體聯動報導中的當事人,以及對這些模式有研究的專家;
⑦特殊角色:如新聞政策的製定者、媒體管理者等。
這些總結本身就有重合,同時每個人在社會中又都擔當著多種社會角色,所以,具體的個人可能擔當上面提到的多種角色。
知道哪些人適合做訪談是一回事,能接觸到這些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中國的語境下,熟人比陌生人好說話,所以最好能通過熟人來接觸到你的訪談對象,這時你個人的關係資源、導師的關係資源就派上用場了。
有位研究生做時評群體文化研究,已經確定了訪談哪些人,但開始打電話約請人的時候,人家都推說太忙,於是藉助導師的名義再來約請,因為這些寫時評的人跟這位老師都很熟悉,就欣然同意了,通過這些人又聯繫到了很多時評界的人。應該說在聯繫時評作者的過程中,這位老師的關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中間人的介紹,訪談就會因為中間人的信譽保障增加成功率,但是也會出現另一方面的問題,那就是某一類的人過於集中。所以,要盡量多找中間人推薦,在基數增加的情況下,列出名單,再根據定性研究的抽樣原則來確定訪問對象。
如果沒有現成的關係,就只能靠研究者硬著頭皮去找。不同的人接觸起來難易程度不同,這就看研究者的交際能力了,總之是不能放棄,直接找訪問對像不行就找他的同事、朋友、家人,想方設法地建立關係。一些專題性的會議、專門的團體活動、虛擬或現實的社區等都會是一個便利的切入點。比如,想做調查報導記者的訪談,”輿論監督”這樣的會議就是很好的切人點,能夠接觸到大量的這種記者;又如,一位社會學的研究生,他自身就是動漫愛好者,同時也加入了很多動漫團體,在網上也成為多個動漫論壇的成員,所以他研究起漫愛好者群體的條件就非常便利,利用自己的資源就能找到很多訪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