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教育管理干部都屬於腦力勞動者。他們都是通過創造、傳播、應用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為讓會服務,並得到社會承認的一批人。他們與體力勞動者不同,因此教育管理要尊重腦力勞動的特點。

腦力勞動考的地位是和他們擁有知識多少相關的。國家管理部門採用學銜、職稱來表示他們的地位和給予相應的報酬。因此,他們十分看重學銜與職稱。但是由於社會因素的復雜性和各種機遇的出現在評定職稱時又不可能“十分公平”,各種非學術因素的干擾、產生了知識分子與知識分子之間、管理科與被管理著之間的矛盾。

腦力勞動者一般受過專業訓練或從事專業工作多年,因此,他們對專業的熱愛往往勝過一切。他們最大的願望或需要就把自己的專業特長表現出來,奉獻給社會,並且得到社會的承認,這樣他們在心理上才能得到滿足。有些知識分子的苦悶和他們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往往與這個特點得不到滿足有關。

在知識分子中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又有不同。因此我們在評價教師工作的質量時,要看到他們制造出來的“產品”(學生)及其勞動形態具有模糊性、活化性、靈活性和效益滯后性等待點。如果教育管理人員忽視這個特點,在評價教師勞動時若過分強調精確性、物化性、規范性和實效性,往往會加劇被此之司的矛盾。

教師勞動的個體性也是一個特點。這就是說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一項教育活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個人的知識、經驗、才能和社會責任感。這四者缺一不可,它們都是凝聚在教師勞動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因此教師們往往對個人的知識才能估計過高,對群體的作用認識不足。做為教育管理人員既要尊重教師個體勞動的持點,不要用行政手段亂加干預,又要看到個體勞動者教師身上暴露出一些弱點與不足,要熱情幫助。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知識分子群中更是如此,管理者不要去求全殼備,而是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