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称为唯科学主义,对于其确切含义并无统—的界定。郭颖颐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一1950)》一书中认为:“一般地说,唯科学主义是一种从传统与遗产中兴起的信仰形式,科学本身的有限原则,在传统与遗产中得到普遍应出,并成为文化设定及该文化的公理。更严格地说,唯科学主义可定义为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可见,科学主义其实就是科学万能论。

在我国,科学主义是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是基于近代科技的落后,而热切盼望着通过令人神奇的科学能迅速地达到国家的富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在科学倡导的早期,主要是一些思想家而非科学家在进行热情的讴歌,而且他们的目的是希望以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因而产生对科学过于理想主义的误读则是不难理解的。

科学主义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首先表现为工具理性主义。他们认为,教育规律一如自然法则,教育者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教学,使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全然漠视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将人“物化”。虽然许多《教育学》著作都认为“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常常忘却了教育的艺术特性,而将教育工作视为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同一性、规范性有余,而个性化、灵活性不足。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仅将课程解释为“跑道”,采用序列的、逐步的次序进行编排,而不存在任何缺口、断裂乃至穿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控制了这个“因”,必然会带来教育所希望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