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工具,“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便是这种观念的体现。新文化运动后已经有一些教育先驱超越了这种观念,比如陶行知就主张把教育变成阳光,人人得以普照,平民教育是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已经阐明了教育是基本民生的理念。

1950年后,教育是国家工具的观念再次成为主流,比如中国政府文件中就有:“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文化大革命”),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文化的繁殖,又是文化的创造”,等等。还有人认为教育是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活动,比如,“教育是人类的社会的实践的学习活动”(林砺儒),“它是一种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以及劳动诸方面之关系的工具”(张栗原);或认为从人类生长、社会和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教育本质的三种不同的解释(林砺儒):或认为教育本质具有双重属性、多重属性,再有人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如个性化说,社会实践说、个体社会化说、能力传递说。从个体与社会角度探讨教育本质可以作为一种思考路径,只是这样的探讨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这种思考在社会实践中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