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班級授課制已不完全適應這種要求,暴露出固有的那些弊端。於是,一場以改革班級授課制為焦點的新的教學改革出現了,這就是“新教育”運動。

1885年,英國人雷迪創辦了阿博茨霍爾姆學校,拉開了歐洲“新教育。運動的序幕。這所學校不隻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教學,而是實行全面教育。學生每天從事三類活動:學術活動,體育鍛煉和實際的戶外活動以及娛樂和藝術活動,學校工作以合作、和諧、領導為基本原則。這種新鮮的改革經驗,引起了其它國家教育家的興趣,各國相繼開辦了一些新教育學校。利茨在德國創辦鄉村教育之家,教師和兒童一起生活。兒童分小組進行學術、體育、藝術活動和手工勞作,教學強調用宜觀和實物教學的方法。德穆林創辦了法國的羅歇斯學校,把學生組織成一些“小家庭”,頗似利茨的鄉村教育之家。槐可樂利在比利時建起了“隱修學校”,強調在生活中進行為生活預備的教育,學生以活動為主,教學以學生興超為基礎。在美國,棚克領導的昆酉學校實驗,放棄了固定的課程,用教師自己設計的材料、雜志和報紙作為學習的材料;強調兒童的活動和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約翰遜於1907年創辦的費爾霍普學校,注重兒童的自發性、主動性和興趣,採用各種活動來代替教學。枚威進行了芝加哥實驗學校的教學改革探索。這一些新的教育改革,在美國進而引起“進步教育”運動的全面興起。在進步教育中,斑紋授課制成為眾矢之的,為此,教育家從各個側面進行了各種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