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觀察的實施基本上取決於研究者熟練調適日常生活現實情景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參與觀察的實施過程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模糊性,它的過程是非線性的,包含大量的非理性成分,很難用一組高度機械性的步驟來說明。
參與觀察者在定義研究問題、進入日常生活情境、參與、五動,以及和其他人們建立關係時,都需要考慮”價值觀、政治性、研究的道德觀”的影響,以期獲得一種真實而客觀的發現。
對參與觀察的學習大都遵循著師傅帶徒弟的路徑一一跟隨一位”大師”,閱讀該方法的經典案例,深入實地,積累參與觀察的經驗。但這並不是說參與觀察沒有直接而完整的實施模式,陳向明教授把參與觀察總結為以下幾個步驟:確定觀察的問題、制定觀察計劃、設計觀察提綱、進入觀察現場、進行觀察活動、記錄觀察資料、整理和分析觀察資料、檢驗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這些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從整個研究過程來看,在研究的初期,研究者一般會進入研究現場、建立田野關係、觀察及收集資料以確定研究的特定問題,之後,發展田野關係、收集資料會成為最主要的工作,最後是分析資料。
參與觀察的實施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以下幾個條件存在,最適合使用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
①欲研究的問題與圈內人的人文意義及互動關係相關;
②欲探索的現象可在日常生活的情境或環境中觀察;
③研究者可接近適當的環境;
④該現象的規模及位置均有限度,可使用案例形式進行研究;
⑤研究所提出的問題適用於案例研究;
⑥欲研究的問題可由取自直接觀察法或其他適於田野環境之研究方法的屬性資料獲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