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不僅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說明,只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都處於正常狀態時,才能算作健康的人。心理衛生是相對生理衛生而言的,是維護心理健康和改進心理健康的各種措施。其工作內容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具有正常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機能,良好的性格品質和適應生活、學習、工作環境的能力);預防心理疾病,進行有效的心理治療;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重視和正確對待心理問題。據調查,中學生中常見的異常心理主要有怯懦與自卑、神經抑鬱症、心身疾病、恐怖症、強迫症、性意識過敏、瘟病、青春期分裂症等。學校教師應對這些常見的異常心理形成的原因進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做好對學牛的心理衛生指導工作:

(1)指導學生掌握心理衛生原則及心理保健方法。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接受現實的自我,建立正確的性道德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人交往。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注意用腦衛生。

(2)注意教言、教學中的心理衛生。要幫助學生確立符合自己條件的理想、創造和保持良好的教育、教學氣氛,教師應成為心理健康的楷模。

(3)對山現心理障礙的學生積極進行指導。對輕度心理障礙者提供心理諮詢,利用暗示療法和脫敏療法矯正學生心理障礙,利用情緒調節機制,如合理宣洩、幽默、昇華和自控等具體方法,緩解內心衝突,消除心理障礙。

以上各項衛生保健工作,目的都是為了保證學生健康發育成長,提高學生健康水平。這些工作很具體細微,又具有經常性的特點,因此應設機構並設專人進行組織管理,否則不易見到成效。學校衛生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本身俱有巨大的教育意義,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