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設置的思想品德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即“兩課”)被認為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從教師方面來說,教育內容作為一個文本,存在著教師如何闡釋的問題,即教學的方法﹔還有闡釋的准確、深刻和精當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教師的理論修養、政策水平及思維方式等認識的局限,而這幾乎是必然的,這也必定會影響到思想和理論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從更深刻的層次講,從學牛的需求方圓講,是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觀出現了問題。

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現狀調查得知,大學生開始表現出以個人發展為立足點,以利益為基礎的政治價值觀以及滲透實用和功利的政治取向。價值觀念方面,極端利巴的價值觀沒有多大市場,而兼顧個人和社會利益的觀念正日益形成主流,趨向於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反思我們的教育,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中,我們過分地注意了大學生成才過程中知識技能的因素而忽視了非專業綜合素質的因素,即使注意到了非專業綜合素質的因素,也比較局限於政治方面的內容,從而忽視了教育所能產生的全面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價值。

因此,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要強調感悟和內化。人有兩個能力,一個是消化,一個是內化。消化是本能。比如吃牛肉、狗肉,結果是長人肉,而不足長牛肉或狗肉,這就是消化功能在發揮作用,這種本能動物都有。內化則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學人文則靠內化,文化素質是一種內在的涵養,是一種人文的精神和品位,它不像知識那樣,忘記了翻翻書就知道了,必須融入進入的心靈。內化就是要把我們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生命之中,內化成人的品質,形成為人的習慣。否則,隻能停留於認知水平,這樣的“文化素質數台”至多算是“文化知識教育”,不會達到預想的效果。這裡,並沒有貶低文化知識的重要意義,而是說,儀停留於知識還不夠,它不能使知識內化為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行為,並且,難以形成為人的習慣。所以,以教化為手段,以養成為目的,通過一定環境的熏陶、教師的良好示范與個人的艱苦實踐訓練來達成,是一條有效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