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加強跟上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的處方是重視人文學科教育,而上要的方式是人文教育方面的選修課,甚至規定一定的學分比例要求。其實,大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是要為大學生提供什麼樣的人文教育?如何進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要人多大的比例才是合理的?這些問題遠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調查顯示,理工料的人文教育最好還是滲透於專業教育、科學教育的過程中,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求的是教師隊伍有很高的科學文化素養。

理工科大學生雖然大部分將來是從事工程師工作,但也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因為工程的實質就是綜合、創造、實踐。MIT(麻省理工學院)對“工程”的界定是:“工程是關於科學知識的開發應用以及關於技術的開發應用,以便在物質、經濟、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內滿足社會需要的有創造力的專業。”現代工程往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工程本身的技術問題外,還會涉及到與工程相關的經濟、法律、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受這些因素的限制。如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除技術本身外,還涉及到生態平衡問題、文化問題、移民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工程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目前,可喜的是,在學校的學科結構和學牛的知識結構上,普遍重視文理學科綜合﹔在課程內容亡,不僅是簡單的理工科增加人文課程、文科增加科技課程,而是已經出現許多文理交融滲透的新型課程和學科。如生態環境、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基因等新興科學技術發展就體現了多學科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結合,現代醫學從生理模式走向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日本出現了社會理工學等新型學科,牛津開出了復合課程“科學與經濟學”,美國推出了T—MBA(高科技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