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有疑”、“‘学从疑出”的教育和学习思想,并非是国外的“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教育和文化传统中早已有之的思想和方法。对“‘学而有疑”的论述,我国宋代最为集中。其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息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著名的哲学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国近当代的许多优秀科学家和学者,也忠实地继承了“学而有疑”这种思想,比如: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认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我们应该积极地弘扬“学而有疑”的思想和方法.使学习成为学生们心所往、情所寄、神所聚的一种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关于“学而有疑”的内含,笔者以为起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亦即在前人的既成结论中,发现不正确的结论或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因为只有发现前人所确定的知识的不足地方,学生们才会产生对前人思想和理论缺陷进行修正的愿望,而通过对这些不足地方的修正或补充,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热情,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二是通过对既成知识及思想中不足或错误的修正,能够孕育出具有提高性质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学而有疑”不是重复旧问题或无疑设问的“假疑”,而是发展知识、文化、科学的“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