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興學本就經濟基礎淺薄,政治、實業界的腐敗更使其支離破碎。有限的教育經費預算、撥款不能兌現,相反被挪作他用,以至許多學校“苟延殘喘”,建築無費、購書無費、置備儀器及校務行政元費。以蔡元培擔任校長的北京大學為例,“因經費不足,每年只招三百人,而與考者每多至乾餘人,勢不能全數收納”,滿足不了人們求學讀書之願。 1922年4月,北洋政府拖欠教師薪水數月,蔡元培與北京其他國立學校的校長向政府數次交涉不果,在爭取不到薪水的情況下,蔡元培只能發起組織北大教職員成立互助維持會來維持教職員的最低生活。

是什麼原因導致教育的經濟基礎崩潰呢?在蔡元培看來:一是“中國歹人耗費國家金錢,好事反無力舉辦”。二是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如“各城鎮村落,每年皆有燈節演劇及歲時迎神賽會之舉,舉國若狂,靡費甚鉅,且往往因此生事”。對這種陋習靡費,蔡元培認為不如定一限制,使其繳貧若干,以供學費。三是政治腐敗所致。蔡元培指出:北京自哀世凱政府時代,收買議員,運動帝制,“攫全國之公款,用之如泥沙,無所顧惜,—方面驅於僥悼之心,一方面且用於鑽營之術”,其結果是“禍變紛爭,浸至亡國”。四是實業界奢侈之習的影響。近代工商等實業的發展本可以給教育以一定的經濟資助,但實業界之相當部分是驕奢淫逸,貪圖享受,揮金如土。 “外國有錢的人,常常捐了學額的基金,把利息幫助沒錢的學生”,在我們國內,雖有人捐款助學,但熱心的實業界人士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