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生學習動機

動機是行為的前提,課堂教學中學習動機的產生,是學生開始學習活動的首要環節,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某一問題的動機,是教師的首要任務。主要方法有:通過說明新課題的意義、明確學習的任務、點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提出新問題、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取得學習成就的渴望等。

(2)感知教材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如果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就比較容易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生活積累,有的是以前的學習基礎,有的是實習、實踐經驗,有的則需要教師提供。總之,在學生學習抽象的、缺少感性認識的內容時,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師引導學生對感性認識進行思維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產生認識上的飛躍。學習活動不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只有經過積極的思維活動,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理解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其他環節是理解教材環節的準備或延伸*

(4)鞏固知識

鞏固是對知識的接納和記憶,只有在理解基礎上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才能順利吸收併的口運用。學生掌握知識過程中,對所學內容的動機、感知、理解以及運用、總結等學習環節,都影響鞏固的效果,做好鞏固工作,應從學習全過程著手。同時根據心理學有關遺忘的原理,注意及時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