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不僅在批評實踐中實踐著理論,它也在批評實踐中孕育著和生產著理論。從人類批評發展史看,早在古希臘時,文學批評便存在著“理論批評化”和“批評理論化”兩種傾向,前者注重理論在實踐活動中的實際影響,后者更注重從實踐中構建新理論。這兩種傾向實際上一直延續至今,被批評家從不同目的的角度反復強調。
文學批評以文學鑒賞為基礎.它充盈著審美的激情與體驗,但本質上它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活動。從批評家心理的角度去考察,他們對種種文學理論、美學理論的問題莫不懷有極大的興趣。他們關注於理論問題,執著於理論問題,他們以文學作品作為自己的主要對象,通過精細出色的審美欣賞,最終把自己的興趣、目標指向了種種文學和美學的理論問題。與此同時.文學批評研究的是各種具體的文學現象,它緊貼文學實踐活動的前沿,總是要遇到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它不僅要將文學的基本理論與各種生動具體的文學現象結合起來,通過批評來發揮理論的實際影響,同時還要在批評實踐中檢驗理論原則的正確與否,修正理論的不當之處,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觀點和命題。這些新的概念、觀點、命題經過不斷的充實、修正,就有可能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例如,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文氣說”,最初就是曹丕在評論“建安七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古代詩論中的“滋味說”,就是鐘嶸在評論五百詩創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范疇,如“真實性”、“傾向件”、“現實主義”、“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悲劇”等.就是馬克思思格斯在評論敏,考獲基、拉薩爾等人的作品時提出來的。由此可見,產生於文學實踐中的種種困惑和喜悅,在文學批評領域最終會形成一系列的理論問題。批評家們或是具體地闡述某一理論,或是重新審視某一傳統理論,或是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命題,都會有力地促進文學理論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