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暗示教學是由保加利亞學者格奧爾基“洛柴諾夫於1955年通過一次個別心理治療的實驗研究中提出的。1965年,洛柴諾夫建立了第一個“暗示教學法小組”, 1972年開始了對6、7歲兒童進行實驗教學的實驗,1974年他把這一研究推廣到全國小學。七十年代開始,“暗示教學法”相繼推廣到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匈牙利、美國、古巴、加拿大、奧地利、英國、法國和日本等國,使其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門。 “暗示教學法”之所以如此風靡世界,一是因為它適應了各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和教育騰飛發展的要求,二是因為它揭示了教育過程本來就存在的普通規律。它不僅具有心理學、教育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礎,而且廣泛存在於教育和管理活動的過程之中,並有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因此有入認為,它是現代教學論的一個流派。
“暗示”教學,就是發出信息者(這種信息可能是語言、表情或舉止)用合營隱晦的方式,有意或無意地表達願望、需要和意志的一種教育過程。對承受信息者來說,也是有意或無意地接受刺激和影響。兩者之間的作用是通過熏陶感化、耳濡目染、低級反射或啟迪昇華等過程而實現的。暗示具有無意識活動和有意認活動的二重性。無意識的刺激可能引起有意識的反應,有意識的刺激同樣可能產生無意認的反應,其效果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因此, “暗示”可以是高級心理活動過程,也可以是低級心理活動過程,或者交叉對應,或者高低相間,其效果都是難以預期的。但是有意識有目的地設置暗示,則可以達到預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