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教學製作為班組教學的高級形式,產生於資本主義興起時代。它適應大工業生產和教育民主化運動的需求,是資本主義國家普及義務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的自然結果,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班級教學制形成於班組教學,其產生與發展經歷了實踐一理論一再實踐的循環往夏的發展過程。誇美紐斯總結了烏克蘭、白俄羅斯兄弟會、耶穌會班組教學的經驗,從理論上闡述了班級教學制,規定了學年、學日、學時制、集體上課制、招生和畢業製度以及班級管理、教學管理制度等,從而確定了班級教學制的基本輪廓。赫爾巴特提出教學過程的形成階段理論(明了一聯想一系統一方法),從而使班級教學制基本定型。

在教育實踐中,有1695年法國教育家拉撤爾創立的“同時教學法”,基本特徵是分科教學,要求同一時間、同一速度、同一進程。裴斯泰洛齊在其教學實踐中也積極推廣班級教學制。著名的導生製作為班級教學制的變式影響甚大。

19世紀後半期,班級教學制開始取代個別教學制,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受西方影響,中國最早使用班級教學制的是京師同文館,<癸卯學制>(1903年)對此加以肯定並逐步在全國各級學校推行。

班級教學相對個別教學或班組教學,具有高效、快速、大量、經濟、規範、程序等優點,更有利了學生個體社會化,因而適應社會需要。但它本身也有不足,如機械,教師至上,教材中心,質量不高,不利於因材施教、發揮學生主動性等缺陷。因此19世紀末,歐美各國又對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