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過程對教育內容不僅強調其排列的順序性,而且更注重內容選擇的精煉性。

精煉即選擇人類經驗中的精華,選擇對學生發展最有價值的東西構成教育內容。

人類在400萬年的漫長歷史歲月裏,在同自然搏鬥和社會改造而獲得生存的生產和生活歷程中積累了無以致計的經驗和知識。特別是20世紀以後,人類知識總量更以驚人速度猛增。對人類的全部知識,一個人即使盡其畢生精力也難以學完,而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卻是固定的、有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惟一的解決措施就是資訊的精選。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基本性和範例性”;布魯納的“結構論”,強調內容構成中的‘學科結構”、“知識結構”。這些思想追求的都是一個目標,就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人類知識經驗中選擇出那些最富穩定性和基礎性,最具有能以一變而應萬變、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性質的東西去構成學生學習的內容。課程改革曾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奮鬥,將來還要繼續奮鬥下去。因為教育過程要追求高效率高質量,就要求有精選的內容相配合.而不能以繁雜、無用的知識去充塞學生的頭腦。

當然,作為藝術過程、宗教過程、科學研究過程等也都進行倍息的精選,但相比而言,都遠沒有教育過程有這麼高的要求、這麼嚴的標準。幹百年來,世界各國組織致以萬計的專家專門進行教材的編寫,目的就在於能通過專家的甄別,考慮社會對人才的多方面需要,從汗牛充棟的人類已有知識中選取精華,從而使得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學到的每一個知識都對他們的未來有著極大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