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面向21世紀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1)知識、能力與素質。
信息持續迅速增加和社會生活知識傳播,使得選擇和安排教育內容的程序變得尤為復雜和困難。“未來的教育不應僅限於給學習者堅實的知識和培養他們對繼續學刀的興趣。它還應該培養人的行為和能力,並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責任感、寬容或敏銳、自立精神在內的行為與包括洞察實質、確切概括、區分目的與手段和確定原因與結果的智能同樣重要。”就是說,我們必須實現這樣的轉變:由重視知識——能力(關十“干糧”與“獵槍”、“授人以‘魚’”和“授入以‘漁’”的爭論)——到堅實的行為素養(關心變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團結精神,富於責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會更適合於學習和更新自己的專業和文化知識。

(2)通與專。
“通”與“專”的關系,是從知識面和職業適應向來考察的,知識朗和職業適應面寬廣的是通才,知識面和職業適應面單一的是專才。與兩種人才觀相適應的培養模式是通才教育模式和專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文那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與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培養。專才教育模式強調高等教育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某一學科、某一專業的專門知識與技能的訓練。總的來看,培養既具有多方面知識基礎和健全人格,又具有一定專長的人,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3)理論與實踐。
素質本身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加強教學中的社會實踐也不失為達到課程職業化的一“條有效途徑,養成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中的各項任務的技能技巧,並且能形成未來專家的職業品質。從總的方向看,如何處理好職業方向的專業化與加強基礎、形成廣泛適應性之間的關系?應在高等效育的哪個階段上實現成進行職業方向的專門化?又應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它?包括有哪些具體的實現途徑?這些問題還遠沒有取得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