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創作時,總是要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到自己的作品的接受對象,使自己的創作適應一定的接受對象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適應讀者”。這有三層含義。其一,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讀者群。有的主要是知識分子,有的主要是工人,有的主要是農民,有的主要是商人,有的主要是青少年等等。不同的讀者群有不同的鑒賞要求,作者必須根據這些要求來修改調整自己創作的方向、特點與表現手法等。其二,讀者的鑒賞水平與鑒賞要求是多層次的,又是不斷變化的。作家一方面要適應不同層次的讀者的需要,創作出不同層次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又要隨時注意讀者鑒賞要求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創作,使自己的作品適應變化了的讀者的要求。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他的早中期創作主要面向貴族階層,兩部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都是貴族階級的成員。后期轉向宗法制農民,其創作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代表作《復活》不僅主人公成為下層人民,思想感情轉到宗法制農民一邊,作品在藝術上也變得更加的平易朴實。其三.讀者的鑒賞還因民族、地域等的不同而有不同,這也要對文學創作產生影響。如我國讀者的鑒賞傳統比較強調作品的故事性與情節性,因此我國作家在借鑒西方意識流的創作方法時便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要求,對其進行一定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