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實主義重直接描述和浪漫主義重個性表現不同,象征主義重意象的客體呈現。這種表現方式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就很常見。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尤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白紛紛。”這是一首用象征主義手法創作的詩歌,它通篇寫孤雁,以孤雁這一意象來暗示和傳達詩人的情感意念。又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寫人本見人,寫景人白見,也是以一種“以物觀物”的意象呈現方式來喚起讀者的生命體驗.使讀者感受到詩中那盎然的禪意和詩情。在西方,早在17世紀末,為解釋英國玄學派詩人的創作,就有人注意到意象呈現的重要性。如被稱為英國文學批評之父的德萊頓就明確聲稱:“用意象報寫,這本身就是詩歌的頂峰和生命。“西方現代象征主義則更自覺地追求意象呈現這一表達方式。馬拉美在《詩歌的危機》中聲稱:“純粹的作品導致了詩人表達方法的消失,而僅僅屈從於詞語的獨創,由於它們之間不均衡的沖突,它們彼此激起反應,就像一種潛在力在石頭上磨出火星一樣。以感覺的氣息,宋代替古典抒情的靈感和個人對詩句熱情的運用。”艾略特則在象征主義詩人的理論和實踐個,提出“客觀對應物”的理論,認為表達情感的唯一的藝術方式便是為這個感情尋找一個“客觀對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