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指出:“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這裡指出的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係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某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現在社會歷史的特定階段,它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經濟生活的特別發達,甚至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這種藝術形式便不再發展,反而停滯、衰退以致消亡,希臘史詩和神話就是這樣。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那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像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可見神話和史詩的繁榮並不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二是說,藝術的繁榮並不同社會“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這既意味著在菜一歷史時期,社會物質生產發達的民族、國家或社會,其藝術的繁榮或發展及其所達到的成就,並不一定高於物質生產水平較低的民族、國家或社會。不僅“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在文學上也可能走在世界前列,達到第一流的水平。十八、十九世紀尚處於封建諸侯割據的德國,在經濟上遠比英.法落後,但文學卻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十九世紀沙皇專制下的俄國,經濟上也遠不如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發達,但托爾斯泰卻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世界露一流作品。文學發展與物質生產發展的這種不平衡關係,也同樣是文學相對獨立性的一種表現。當然,這種相對的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它可以離開經濟基礎的製約,而是意味著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認識文學的相對獨立性,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它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