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教育部就明确规定,全国重点高校有义务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急需要开课的教师,虽然这一举措主要为少数发达地区高中师资提供便利,但它却打开了重点高校为小学培训师资的大门,打破了由师范院校垄断师资培训的局面,拓宽了中学师资培训渠道。

1999年,《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以后,教育部开始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对骨干教师、校长加大了培训力度,中学教师培训向更高层次迈进。在中学教师培训机构向上延伸的同时,也在向下伸展,强化了教师任职学校的价值,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以在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其实,发挥教师在职学校的作用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如实行“传、帮、带”的方式,但由于当时中学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无法实现帮带作用。同时在师资培训初期,教师资源十分短缺,除应急性培训和强制性培训之外,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学习,业余学习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民办教师大量存在的特殊时期,教师的空余时间严重短缺,因而中学教师比较看好离职型师范院校培训。除去参与培训的强制性因素以外,这种培训能够带来很强的个人收益。如通过获得学历而成为公办教师等。

这样,教师在以基础文化为主的培训时期所提出来的在职学校培训大多数是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