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能力,其實是一種敢丁否定或者敢於否定之否定的能力對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寫作來講,就是敢於椎飼一種認知,建立種新的認知體系或者肯定一種尚未得到肯定的認知。

比如,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理論是對計劃經濟的相對否定與發展;而“五四”運動的“自由、民主、博愛”則是對封建制度、體制、以及倫理道德的對抗與鬥爭;文學批評史上陳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提出的“興奮說、風骨說”就是對於齊梁柔糜文風的大膽反對、批判和糾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創的“意境說”則是對以前“神韻說”、“性靈說”的繼承發展、補充與總結等等.無不顯示出一種在否定中前進的批判動力。

因此,批判能力又是一種審慎能力,就是要求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作者不要陷入所蒐集的資料中,為他人論說所左右,從而失去自己的獨立見解。要能從大量理論、現象材料中跳出來,站在一種更為廣闊的理論高度,重新審視、挖掘潛藏在資料背後酌屑於問題本質的獨到見解。這樣才能與已有理論和事實充分地拉開距離,從而獲得一種批判姿態,去正視、思索並否定、棄絕那種依順性的接受,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和理論體系。

比如,局全田等主編的(美學教程》中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作者首先列舉了西方有關“美的本質”的種種學說:有柏拉圖的“理念說”、克羅齊的“美即直覺即表現。、車爾尼昌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等,以至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未我國關於“美的本質“大討論的觀點,包括以呂焚、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說”,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說”,以朱光浴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說”和以李擇厚為代表的“客觀社會說”等。但是作者並沒有完全沉醉於對其中某一種學說的認同,而是在這些學說以及自己的審美體驗中找到了重新審視的距離,得出自己對’美的本質”的“三個規定: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美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美是自由的形式”。“以求對美有完整的認識”。由此可以看出.在作者提出“三個規定”的同時就對以上所列舉的中外各家學說有—個或否定、或公定之否定的批判。

用馬克思豐義辯證法來看,否定的同時又是一種肯定。由此,批判能力又是一種肯定的建設能力。對社科類論文的寫作麗言,就是肯定一種尚未得到完全公認的認知並建設其理論體系。當作者否定一種認知或發現一種從未有過的認知,為了把自己的見解傳達出去,要在建設相應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有如批判繼承地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一樣,在正確判斷中完成所做的論題。
沒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很難實現論文的理論價值以及作者的獨創價值、研究成果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