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基礎

這種教學模式以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根據人類認識過程從實踐到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一般規律,結合教學過程特點,從學生學習知識角度演繹變化而來。在近代教育史上,從誇美紐斯開始,到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直到蘇聯凱洛夫將其固定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一檢查復習—講授新課—總結練習一佈置作業)。該模式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們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潛能,以使學生迅速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信息,體現了教學作為一種簡約化的認識過程的特點,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與作用。結合現代互動教學理念,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之間是溝通配合的有機整體,教與學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目標

認識過程模式能有效傳遞科學文化知識,一般在教授理論內容中使用。它能高效地使學生從不知到知,產生認識上的飛躍。能使學生養成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對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有積極的作用。該模式被一線教師廣泛認同,成為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