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人們,並不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個人都需要“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古今中外,為了一國—己之私利,視天下蒼生如草芥,戰爭乃至屠殺等一幕幕歷史悲劇不勝枚舉。哪有什麼“仁愛與人道”?真正需要“仁愛與人道”的是誰呢?真正需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是誰呢?

任何事物、任何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人文精神在中國的式微,其原因也許就在於社會並不特別需要它們。封建專制時代和政治挂帥時代,人文精神根本沒有存在曲土壤和條件。

如今,在倡導人文精神的人中還有許多人(包括—批學者)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人文精神。他們希望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培養育少年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精神,但是他們沒有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本質是“關濟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價值,強調人性、人道、仁愛”。他們並沒有理解: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是目的而不隻是手段,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一致性體現在對白由和幸福的理性追求上。現代社會提倡多元價值觀、多元文化的和諧相處,這就體現了對於自由與幸福的理性追求。

那麼,什麼人最需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呢?什麼人覺得這種缺失會影響社會生活質量呢?隻有那些在群體意識和個體意識兩個層次上已經形成並發展起了成熟的理性與精神生活追求的人,才有可能感覺到他們需要人文精神,才有可能深切地懂得人文精神的缺失會嚴重地影響社會生活質量。目前的人文精神“熱潮”就標志著我國開始出現了一批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成熟理性與精神生活追求”的人。但是,一定不要忘記,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相通的,而且是西方文明的產物。由於沒有合適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我國古代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萌芽”終究沒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更重要的是,人們所形成的某些“共識”,距如今所流行的某些觀點,“關注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價值,強調人性、人道、仁愛,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相”的人文精神還有相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