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深度訪談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由於它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需要與被研究者互動來建構事實,所以,研究者、被研究者、兩者之間的關係、互動環境,等等,都會影響訪談的結果。
訪談往往是在事後,受訪者一般會有對事實的選擇性表述以及含義的自利性解讀,而且,受訪者的記憶力、表述能力、語言習慣、經歷的豐富程度、主觀意願、性別、社會地位等都會影響訪談的結果。比如,筆者看過一份”20 世紀60 年代市民媒介記憶”的訪談紀錄,訪問對像大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在訪談記錄中就有模糊,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事實,畢竟已經過去了40 年,記不清在所難免。同樣,針對小朋友的訪談和針對成年人的訪談,針對都市白領和針對農民工的訪談,針對外國人和針對中國人的訪談,在語言、訪問方式、問題的複雜性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
訪談者的能力會影響訪談結果自不用說,訪談者與被訪者的關係也會影響訪談結果,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同時,訪談的環境是熟悉還是陌生,給人帶來的緊張程度也不同,也會影響信息的溝通。
所以,實際的訪談過程是一個反复循環、互動的過程,訪談者要不斷反思與應對新的變動,因地制宜,訪談前的準備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同時,深度訪談也往往與參與觀察、資料分析等方法相結合來改善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