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節選闡述了有關中歐關係及債務危機背景下的或得或失:

2010年5月,當希臘正式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歐盟(EU)申請紓困時,即反應出歐洲國家的債務高升,進而衍伸出國家經濟體系結構不一的問題, 以及各國家間在政府赤字上難以弭平的隔閡,終至,從2010年開始,由希臘陷入 經濟危機,加以檢視,希臘不只是從2010年開始才轉變成至今的局面,如要認真 說來,應該是從2009年時,當遇見金融海嘯的同時,國家刺激經濟方案的不斷推 出,擴大公共開支的結果,就是政府赤字的上升。如以2009年10月,希臘社會黨黨魁巴本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就職總理,宣示將向富人徵稅,並推出30 億歐元(43.6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

上述做法並非單一個案,在歐盟(EU)內部國家,從2008年底時,德國政 府也頒布5000億歐元的重大援助方案,法國也發布3,600億歐元拯救經濟套案。 歐元區各國政府所提出的保證措施,大部分是對新貸款的信用保證及對金融機構 挹注資金,估計金額已達到1.3兆歐元(約占歐元區GDP總值的13%)。24 並且受 到美國次級房貸的影響,雖然歐元區國家都曾歷經房屋市場的榮景,但此次危機 卻對房屋市場產生直接衝擊,致使無法平衡銀行的資產負債。25 同時,再加上 金融體系的脆弱與不健全,都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導致歐 盟(EU)區整體需求下降,進而間接衝擊到進出口貿易,順而導致對歐洲貿易 出口最大宗的國家-中共,無形間受到經濟的折損。

並且,再看其他歐元區各國家,自身產業經濟也伴隨著全球危機的影響,從 區域擴散至各國境內,對單一國家進出口以及國內經濟情勢產生嚴重的耗損,隨 之,產業的萎縮不只需求量下降,更嚴重的情況,將導致永無止境的經濟衰退。 但就部分歐元區的經濟強勢國來說,德國即便是在受到經濟危機時,依舊能保有 其優勢產業的經濟活動,穩坐世界上最大商品出口國的地位;其次,從上述的例 子,可以得知,即便是歐元區有如此強勢的經濟國家,但卻無法促進他國的興盛, 致使結構弱勢的國家,相較之下經濟表現更加差強人意,反而德國有可能會被其 它結構性較差的國家所拖累,因此,即便當國家採取刺激經濟的方式,仍然難以 見其成效。因此,從歐中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幾個方向來作分析。

EM論文代寫文章來源:陳奕璇 中國文化大學 中華民國1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