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環境的選擇和研究問題具有高度相關性。在選擇適當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評估預設的環境對目標環境研究主題可能產生的限制和助益。
從操作的層面來看,參與觀察者通常都會先對數個可能的環境進行非正式的研究,以決定這個環境是否適合目標研究問題。決定的依據包括以下幾個條件:
①研究者是否得以進入該環境;
②研究者可能假設的參與者角色範疇;
③此一(或此等)參與者角色是否可提供足夠的途徑,以使研究者進入目標現像中。
此外,還要考慮研究者的興趣、能力以及環境的不同特點。一個田野研究的環境,在公眾的視野中可能是可見的,也可能是不可見的;對於圈外人,環境的開放性程度也不同;一個環境中的某些情境,可能是幾乎任何人都輕易得見的,而其他的情境,則可能是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無法得見的。
柯克·約翰遜博士(Kirk Johnson) 在《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一一一對印度兩村莊的民族志調查》中講到了他在村莊選擇過程中的種種考慮。他小時候在印度班傑加尼生活了13 年,十分熟悉當地的習俗、語言、宗教信仰和價值觀,有從當地環境出發提供洞見、進行準確研究的可能。他在為期4 週的選擇時間裡訪問了18 個村莊,根據民族志資料並與同事磋商,確定了一些標準來選擇村莊。比如,村莊要足夠小以開展民族志調查,又要足夠大以能代表該地區的村莊;入選的村莊在種姓、階級和宗教方面必須多樣化,以便探究村莊里的權力關係;還有就是受城市影響最弱,以盡量把電視的影響分離出來。
基於以上考慮,他確定了4 個選擇標準: ①規模(約100 戶家庭);②種姓、階級和宗教多樣化;③大部分村民在村里居住並工作;④村莊的位置距離公路主幹道至少3英里。
但是,在接下來的訪問過程中,對村莊的了解使他必須重新評估和確定村莊選擇標準。比如,不是所有的村莊都有電視,該地區大多數村莊不是多種姓的,還有其他的現代化因素在影響這些村莊的”鄉村生活”,於是,選擇村莊的目標定為尋找一個向城市遷移程度中等的村莊,選擇標準改變為: ①電視至少出現5 年,越久越好(假設有電) ;②規模(約100 戶家庭,小到足夠開展研究,大到足以使研究結果能準確地代表其他村莊;③經濟上有不同階層存在;④中、低程度的政治干預;⑤離公路主幹道或公交線路至少3 到7 英里。
從柯克·約翰遜博士的研究過程發現,研究環境的選擇也不是一個確定的過程,必須深入實地,調整研究問題和研究環境的選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