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從來都是一種社會性事業,科研工作者通過觀察、實驗獲得的結果,不能只是個人的心得,而是要以適當形式表達出來,匯人人類知識的洪流。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盧嘉錫曾說過”培養科學工作者的老師們,要教會年輕人學會表達,表達是很重要的。一個只會創造不會表達的人,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合格的科學工作者。”

一、表達能力是闡明、傳播科學知識的需要:

一種科學事實的敘述,一種科學概念的形成,只有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研究者本人才能思想清晰,才能與他人交流。達爾文具有極其卓越的觀察能力,但表達卻非其所長,他曾說: “A naturalist’ s life would be a happy one if he had only to observe and never to write”,假如一位博物學家的一生僅僅只需觀察而從來不用寫作,那麼他的一生將是幸運的”)例。幸而當時還有赫膏黎、海克爾等善於表達的科學家,才使得進化論能有效地傳播開來。

赫膏黎具有非凡的口頭和書面的表達才能,以”達爾文的鬥犬”而著名,為進化論的傳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在1860 年6 月牛津不列顛學會年會上與威爾伯福斯(Wilberl’orce)主教的論戰,在科學史上寫下了極其精彩的一頁。當時這位牛津大主教放肆地將進化論攻擊了一番,然後轉向赫膏黎說”請問赫膏黎教授,您是通過祖父還是通過祖母接受猴子的血統的? “赫膏黎嚴肅地站起來,先向聽眾通俗地講解達爾文的觀點,指出”關於人類起源于猴子的問題,當然不能像主教大人那樣粗淺的理解。它只是說,人類是由類似猴子那樣的動物進化而來的。”隨後他面對威爾伯福斯犀利地說”我寧可要一個可憐的猴子作為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個對他不懂的科學隨便發表意見,把嘲諷和莫落帶進莊嚴的科學討論中的人作祖先。”威爾伯福斯被說得啞口無言,灰溜溜地退出了會場。可見在有些情況下,表達能力不僅是傳播科學知識、還是捍衛真理的需要。

二、對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

在科學工作中,對表達能力的要求首先是準確嚴謹,要準確無誤地記載科學事實和描述科學現象,確切完整地表述科學思想,來不得半點虛假或浮誇。許多科學家在表述自己的科研結果時用詞往往十分謹慎,例如發現具有遺傳特性的物質不是蛋白質而是DNA 的Ave,在用肺炎球菌進行遺傳轉化的著名實驗中,他每獲得一個確證,研究工作每前進一步,所用的詞才升級一次,開始用”轉化因數”,後來用”轉化物質”,最後才使用DNA 這個詞。當然, Ave可顯得過於拘謹,他1943 年寫的一封信中說過”DNA 表面上很像是一種病毒,但也可能這就是基因”;可是到1944 年他正式發表的題為”關於引起肺炎球菌類型轉化物質的化學性質研究”的論文中,卻沒有明確提到DNA 可能是遺傳基因的見解,大大降低了他的偉大發現的意義。因而科學表達必須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過”了不行,”不及”也不行。
對表達能力的第二個要求是要深入淺出,讓聽眾聽得懂,讓讀者看得懂。現代自然科學分科很細,不能僅滿足于範圍很窄的”小同行”懂,還應該讓具有一定科學知識和鑒賞水準的”大同行”乃至”外行”明白。錢學森曾多次強調要注意研究學術報告的技巧,他講”不要自己以為有滿肚子學間,我講出來你不懂,這學問還是我的,我的學問還挺大,這樣一個態度就講不好了”;應該是這樣的態度”我這個學問要起作用,要使更多的人瞭解我這個學問”(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表達是否明白與其自身對問題理解的深度經常是密切相關的,”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自己昏昏,是沒法讓人昭昭的。

對表達能力的第三個要求是生動流暢,切忌晦澀枯燥,這對於口頭講演或科普著作尤為重要。早年法布林寫《昆蟲記》,被人譽為”昆蟲的史詩”。法國戲劇家羅斯丹評價法爾布時說”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的想,像美術家一般的看,像文學家一般的寫” 。因而他能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眼隨他一起漫遊于昆蟲的王國,讓你在愉快的閱讀中增加有關昆蟲的知識,增進對昆蟲的熱愛。不久前Angierl在《野獸之美》(The Beauty of the Beasùy)一書中,把DNA 的組裝、DNA 的彎曲、細胞凋亡的基因調控等現代生命科學前沿領域的問題,寫得妙趣橫生,引人人勝。學術論著忌帶感情色影,雖不可能寫得很生動,但也要求文氣連貫,自然流暢,力求避免文字上的枯燥貧乏。

三、提高表達能力要經過長時期自覺、刻苦的訓練:

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應從童年培養起,但成年以後的自覺訓練也能起很大作用。科技人員訓練表達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苛刻的態度和挑剔的眼光對待自己所寫的任何書面材料或講稿,要反復修改,不允許自己把不成熟的東西輕易拿出去。赫膏黎具有非凡的語言表達能力,但當有人問起稿件修改問題時他回答說”每次作品我都反復改寫多次,我的想法全是經過再三考慮才確定的,我對每一頁文稿都進行了多次修改”。

有些科技工作者可能不容易發覺自己寫作中的毛病,不知道怎樣去修改,這就要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素養和鑒賞水準。提高的主要途徑是閱讀,不但要閱讀科技論文, 而且工作之余最好能涉獵一些科普文章乃至文史哲讀物,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遣詞措意、佈局謀篇的能力。作為數學家的王梓坤教授,就提倡”評文論史便神飛”,講他自己每晚臨睡前”看一小時的閒書,放鬆腦子,作為過夜。閑者,專業以外也。這時讀書全憑興趣,毫元壓力。文、史、哲、科,看到哪裡算哪裡,懂多少算多少。海闊天空,不知所之,也不知所止,這是最大的精神事受。遇到詩文佳句或奇思妙想,隨手記下陰氣他這裡講摘自然科學的學一點文史哲,其得益首先是説明自己”審時度勢,認清形勢;陶冶性情,觸發靈感;縱觀全域,端正方向”,但無疑會有助於提高語言文字素養和鑒賞能力。王梓坤能寫出《科學發現縱橫談》這部炫炙人口的佳作, 就是很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