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傾向性
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能動反映的產物,因此,就必然體現作家的立場觀點和對社會生活是非愛憎的態度,體現他的意志願望和理想追求,這就形成文學的傾向性。 文學的傾向性是文學社會本質的一種表現。恩格斯曾指出,從古代希臘的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一直到但丁、塞萬提斯、席勒等,都是有強烈傾向性的作家 [...]
文學是作家對社會生活能動反映的產物,因此,就必然體現作家的立場觀點和對社會生活是非愛憎的態度,體現他的意志願望和理想追求,這就形成文學的傾向性。 文學的傾向性是文學社會本質的一種表現。恩格斯曾指出,從古代希臘的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一直到但丁、塞萬提斯、席勒等,都是有強烈傾向性的作家 [...]
文學的真實性與領向性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儲向性應當寓於真實性之中,通過真實性表現出來。從文學創作的實踐來看,傾向性不是作家為藝術形像外加的標籤,也不是作品中赤裸裸的思想,更不是作家離開形象的真實描述而作的抽象議論.而是滲透於藝術形像中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作品真實畫圖所流溢的對生活是非的褒貶。離開真 [...]
文學的真實性是指文學作品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正確程度。它歷來是文學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既涉及到文學與客觀社會生活的關係,也涉及到文學與作家思想情感的關係,因此,文學的真實性體現為藝術的真實。 認識文學的真實性,首先必須了解生活真實與藝術其實的關係。 什麼是生活真實?什麼是藝術真實? [...]
一般說來,在上層建築各部門中,政治處於主導地位,它對文學的影響直接、深刻而巨大。它不僅影響作家的具體創作,還能因其政治措施、政治風尚、文化政策而影響文學思潮、文學運動、創作方法、風格流派,以致一代文風的興起或衰亡。一般來說,良好的政治環境,民主的政治設施,清明的政治風尚,活躍的政治思想,有利於促進文 [...]
馬克思曾指出:“關於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彷彿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這裡指出的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係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指某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現在社會歷史的特定階段,它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經濟生活 [...]
在探討了文學與經濟基礎的關係、文學的相對獨立性以後,我們還必須看到,文學作為一種上層建築,它與上層建築的其他部門也是相互影響、密切相關的。在上層建築各部門中,文學和政治的關係尤其值得注意。 文學和政治部屬於上層建築,都必須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又邦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是它們的基本共同點。但文學和政治又是 [...]
馬克思脫:“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文學的上層建築性質,使它必然地要隨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不僅不同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制約和決定文學內容的變化發展,而且社會形態歷史演變的進程直接引起文學本身的巨大變化。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就是歐洲十四到十六世紀 [...]
文學對經濟基礎的能動反作用,大致可以歸納為兩種情況:如果文學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那麼,對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起促進作風反之,文學對經濟基礎就產生消極影響甚至破壞和瓦解作用。當然,由於經濟基礎本身的矛盾在階級社會和主要麥現為階級矛盾,因此不同階級、不同性質的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經濟基 [...]
文學的內容是經過作家認識和評價後反映在作品中的社會生活,而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是受一定的物質生產製約的。經濟基礎制約著人們的社會關係和人們的精神情感,因而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決定著文學的不同的內容。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生產關係是公有製,社會生活靠集體勞動的力量來維持,沒有階級和剝削,人與大自然 [...]
文學屬於上層建築,它與經濟基礎的關係必然受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一般關係的製約。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一般關係是: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