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像和虛像交相融會
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想像,正如高爾基所說:“想像在其本質上也是對於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維,即'藝術的'思維”這種思維活動中的想像,一方面同現實的實有形象相聯繫,一方面同作家力圖創造的虛擬形象相聯繫,但實有形象與虛擬形象是交相融匯的,從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既有現實成分,又有幻想成分。 [...]
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想像,正如高爾基所說:“想像在其本質上也是對於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維,即'藝術的'思維”這種思維活動中的想像,一方面同現實的實有形象相聯繫,一方面同作家力圖創造的虛擬形象相聯繫,但實有形象與虛擬形象是交相融匯的,從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既有現實成分,又有幻想成分。 [...]
形象思維是一種由審美情感所激發,所推動並滲入其中的思維活動,它的審美創造性質與審美享受性質是相輔相成,相與同步的。 首先,形象思維是由具體事物,具體境遇,具體對象觸發作者的情感而引起的,有“感於物而動之情”,才會“傳動於中而形於外”,所謂“哀樂之心感,歌吟之聲發詩品·序“說:”“就是這個意思鍾嶸。” [...]
形象思維自始至終不脫離具體形象,是一種表象的剝離,連級,重組而形成新的形象的運動。按照“文心雕龍·比興”中的簡明概括,叫做“擬容取心”是具“象”與抽'象'同時進行的,有別於抽象思維的“舍容取心”,“容”是指事物的表象,即個別的,具體的,完整的感性形態;“心“是指事物的本質,是一般的,普遍的理性內容。 [...]
形象思維同抽象思維 - 樣,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善於抽象概括,三言兩語幹乾淨淨就說完了;有的人卻喜歡描述 - 番,把一件事繪聲繪色地說得活靈活現,使人有如身歷其境。前者可說是對事物的抽象表述,用的是抽象思絕後者則是對事物的具體顯現,用的是形象思維。巴甫洛夫曾經指出,人 [...]
所謂充分,是指調動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把藝術構思的內容傳達得淋漓盡致,豐富具體,既顯示深度,又顯示廣度,既顯示藝術本身的能量,又顯示作家的才,膽,學,識。因此,充分不是指'員'的眾多,而主要是指“質”的深刻和厚實,是指事物的特徵的鮮明突出和主體把握特徵酌準確精當。魯迅曾稱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損寫, [...]
藝術傳達一方面是藝術構思的深化,一方面又是藝術意象的物化。如果說藝術意象是藝術構思的結果,那麼,藝術傳達比就是藝術龐象的實現。因而,藝術傳達是文學創作的完成階段。確切地說,就是運用物質的發現手段把藝術構思傳達出來使之客觀化而完成為文學作品。 藝術傳達中藝術意象物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作家所進行的一種艱苦 [...]
文學是以情感人的,文學創作的過程也始終是伴隨著情感激動的過程。在藝術構思中,作者必須要情化外物,將自己的諸般情感滲透於客體的不同內容之中。這種移情於物,以物顯志,借物達情的狀況,是主體因素滲入藝術構思的普遍現象。那麼,什麼是“移情”呢?按我國的傳統說法叫做“化景物為情思”。總之,情感的移人,是藝術構 [...]
變形是藝術創作的普遍規律,也是文學構思中主體因素的一種體現。變形,就是客觀事物或客體內容經過作家頭腦的加工改造,成為既能傳物之形神,又能達人的情理的具體形象這既不能脫離客觀事物的形貌神采,又必須符合主觀的思想情感僅僅追求形似,不是藝術蘇拭曾有詩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
作家藝術構思· - 開始,主體因素就滲入了因為在藝術構思中,客體內容必須靠作家的“意”構成以人為中心的完整圖畫,其中灌注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染上了作家自我的主觀色彩,因此,藝術構思中始終有“我”在高爾基曾經強調:“藝術家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善於提煉自己個人的一一主觀的一一印象,從其中找出兵有普遍意義的 [...]
“意在筆先”,是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來的一個藝術創作原則。它的意思是作家必須對客體的生活內容有真知灼見,獨特體驗並形成一定明確的認識才能進入創作。這個意,就是作家的主觀的創作意圖,就是企圖通過對客體生活內容的化解和組合而要達到的目的,它制約著人物與人物關係的建立,事件和矛盾衝突的展開,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