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活動的實質
從我國對“教”的規定和西方對“教”的分析中我們可看出,人們對“教”的理解和界說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存在著重大差別。那麼“教”的實質究競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教”實質上是對“學”的規范和引導。具體來講,“教”的實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的活動進行規范,即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的實際等制約學生學習活 [...]
從我國對“教”的規定和西方對“教”的分析中我們可看出,人們對“教”的理解和界說是不盡相同的,甚至存在著重大差別。那麼“教”的實質究競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教”實質上是對“學”的規范和引導。具體來講,“教”的實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的活動進行規范,即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和學生的實際等制約學生學習活 [...]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活動,直接作用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對學生學的活動加以規范和引導,精心組織和開展教師教的活動。教育活動主要是由學的活動與教的活動共同構成的,是學與教這兩類活動的結合。 一般說來,教育活動從來就是學與教兩類活動的結合。但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教育 [...]
教學有時是成功的,有時則不成功,意圖這個條件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如果教師不想引起學生的學習,教學自然就不會成功。當然,教師有意引起學生的學習,教學也不一定會成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引起學生的學習,但學生卻沒學到,這是常見的現象。對此,謝弗勒曾做過這樣的分析:“很清楚,當我在教我的侄子接棒球時,他 [...]
西方對“教”的分析主要是由分析教育哲學家們做的。分析教育哲學家們認為,“教學”是教育的一個中心概念,也是一個十分含混的概念,因而迫切需要進行分析。而“教學這一概念的分析,最終應該是完成教學這一名詞的定義。”他們試圖發展一種描述性的而不是規范性的教學概念,並把它與其他經常被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 史密斯 [...]
我國古代通常用一個“教”字來指稱教育或教學。由於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習慣於“以學論教”,所以對“教”的直接論述不多。《論語》中“教”字僅7次,其含義多指一般的教育或教化。例如:“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學記》對“教”的直接論述有所增加,且“教”字的含義較多,但主要是教學論 [...]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虽然人类的学习复杂多样,但所有人的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提高认识、获得发展的话动或过程。我国古代把“学”解释成“觉悟”,实际上是把学习主要看成一种提高认识的活动或过程。西方现代学习理论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的持久的变化,实际上是把学习主要 [...]
自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首先對人類的語言學習進行實驗研究以來,西方的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學習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創立了各種不同的學習理論。其中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學習理論主要有;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巴甫洛夫的條件作用理論;華生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格斯裡的鄰近學 [...]
我國古代的許多教育家十分重“學”。主要記載孔子言語行事的《論語》一書開頭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廠——就談的是學習。《論語》的編纂者將“學而時習之”作為這本書的首篇首章,並非偶然。應該認為這表達了編纂者對孔子思想的領會,因為“孔子一生主在教,孔於之教主在學”。先秦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苟於留下 [...]
民族性是民族文學的身份標識,侗民族性並非民族文學的唯一屬性。民族性隻是民族生活特殊性的反映,但各民族的生活.除了有特殊的一面外,還有共同性的一面。民族文學要真實地反映民族生活,必然既要反映特殊性的一面,也要反映共同性的一面。這共同性的一面應該是在人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和階級所共有的,可以用世界 [...]
經典作家對世界文學也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是一體化的“世界文學”一種是集合體的“世界文學”。我們認為兩種都沒有錯。前者作為一種預言、設想,目前雖然尚未出現,但不能說將來就不會出現。如果國家、民族消亡了,它的產生是完全可能的,現在作為一種美好的理想也未嘗不可。后者則在全球化的推動下,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