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鑒賞的需要要對文學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
作家在創作時,總是要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到自己的作品的接受對象,使自己的創作適應一定的接受對象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適應讀者”。這有三層含義。其一,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讀者群。有的主要是知識分子,有的主要是工人,有的主要是農民,有的主要是商人,有的主要是青少年等等。不同的讀者群有不同的鑒賞要求,作者必須 [...]
作家在創作時,總是要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到自己的作品的接受對象,使自己的創作適應一定的接受對象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適應讀者”。這有三層含義。其一,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讀者群。有的主要是知識分子,有的主要是工人,有的主要是農民,有的主要是商人,有的主要是青少年等等。不同的讀者群有不同的鑒賞要求,作者必須 [...]
所謂文學作品的意義,就是文學作品表達與指向的思想感情。文學作品的意義是文學的價值所在。一部作品不表達任何意義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對於文學意義的來源,古今中外的理論家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歸納起來,大致有作者賦予、讀者賦予、生活賦予、作品自身要素產生和某一外在於作品的意義源泉賦予等五種。這五種觀 [...]
四個階段依次為把握語言、形成形象、感知內涵、理解思想。但四個階段之間的時間間隔並不是恆定的,有的時候四者幾乎同時發生,有的時候則要間隔較長的時間。總的來看,前三個階段在時間上比較接近,而理解階段滯后的可能性則大一些,有時甚至滯后幾年、幾十年。這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就文學作品的接受而言,前三個階段都主要 [...]
在當今學術界,還存在著一種常見的風格分類,那就是在傳統的剛柔二分法的基礎上,選擇一些最基本的風格形態融合於其中,以構成一些風格的基本類型。周揚說:“從整個美學上看,藝術,大體上有兩類,一類是雄壯的,一類是優美的。歷來美學的書都沒有否定這兩個方面。當然還有滑稽的、悲劇的等等各種各樣的范疇,但最主要的是 [...]
那麼,怎樣界定文學風格的涵義呢?在過去的文學理論研究中.除了少數人認為文學風格研究主要是語言形式風格的研究外,大多數人認為,文學風格就是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作家精神的個體性,是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我們也認為,文學作品風格是作家精神個性的表現,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應該是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的 [...]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思想原因。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以來,隨著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城市工業化程度的加劇,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高度的物質文明形成了一種享樂主義,它把西方文化中那種講道德、講勤儉的傳統徹底沖垮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疏遠,世界對於人們來說突然變得陌 [...]
與現實主義重直接描述和浪漫主義重個性表現不同,象征主義重意象的客體呈現。這種表現方式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就很常見。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尤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白紛紛。”這是一首用象征主義手法創作的詩歌,它通篇寫孤雁,以孤雁這一意象來暗示和傳 [...]
承認創作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著矛盾,並不意味著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和無法消解一方面,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邏輯事實:現實客體具有不可無視和忽視的力量,任何詩人和作家絕對不能走到漠視現實和輕蔑客觀準則的境地,寧靜和理智地正視現實和思考現實才是一個成熟的創作主體的應有禁賦。換言之,只有敢於面對現實人生的作家才 [...]
任何主體都是個體性存在和差異性存在,這就決定主體對於客體的不同感受、體驗、想像和理解。任何主體都是歷史性的產物和文化語境的精神投影.這決定了每一個主體都從自我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上看待客觀世界。主體總是以自我的意識形態傾聽世界,回應現實,評價生活和臧否人物,主體的歷史也許永遠是充滿偏見、想像、理想的歷 [...]
像所有的藝術一樣,文學活動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感受與理解、想像與體驗、懷疑與否定,是憑藉話語形式對於社會生活的詩意化超越。一方面,文學創作是作家對於社會生活的感性體驗和審美思維的共同結果,創作主體必然以自己為中心抒寫對於世界的主觀印象、感受和評價,他以內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適度地變形或改造初始經驗,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