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完人教育
教育是一種塑造人的靈魂、構建人的精神家園、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在地球上隻有人類才有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擁有靈魂和精神世界是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實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主要依賴於教育。所以,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為人的社會活動。 人類的教育活動尤其是高等教育活動,其追 [...]
教育是一種塑造人的靈魂、構建人的精神家園、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動。在地球上隻有人類才有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擁有靈魂和精神世界是人與動物的一個根本區別,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實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主要依賴於教育。所以,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為人的社會活動。 人類的教育活動尤其是高等教育活動,其追 [...]
大學教育的效果與學校生活的質量相關。這種效果直接與學生在校園裡度過的時光以及與學生參加各項活動的質量聯系在—起。大學校園,應在學生的身體、思想、精神、心靈、情感和技能方面負起全面育人的貢任,在教室、宿舍、操場、圖書館、食堂等所有這些大學生活動的場所部是相互關聯的。 大學從其產生始,就不僅是一個教育機 [...]
校長、教師和學生三位一體構成了大學的組合。在當今的中國大學,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幾乎變成了一個分裂的大家庭。我們注意到許多教師和學術、行政負責人扒開了自己同學生們生活的距離,學生的自由和學校的權威之間的緊張關系怎樣才能改善?教師們如何才能更忠心於他們任教的學校和更加關心學生的成長?學生如何參與學校的管 [...]
目前,高校設置的思想品德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即“兩課”)被認為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從教師方面來說,教育內容作為一個文本,存在著教師如何闡釋的問題,即教學的方法﹔還有闡釋的准確、深刻和精當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教師的理論修養、政策水平及思維方式等認識的局限,而這幾乎是必然的,這也必定 [...]
以往,加強跟上科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的處方是重視人文學科教育,而上要的方式是人文教育方面的選修課,甚至規定一定的學分比例要求。其實,大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是要為大學生提供什麼樣的人文教育?如何進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要人多大的比例才是合理的?這些問題遠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調查顯示,理工料 [...]
這一對關系是科學主義與人文土義的矛盾在高等學校的學科結構與課程設置上的反映。人類教育的發展史表明,人類教育在經歷了漫長的古典人文教育、獨領風騷的現代科學教育之后,已開始進入更加成熟的現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並重的時代。國外教育界目前流行的觀點就是主張理工科學生必須學習文科。麻省理工學院面向學生開設72 [...]
教學工作是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面向21世紀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1)知識、能力與素質。 信息持續迅速增加和社會生活知識傳播,使得選擇和安排教育內容的程序變得尤為復雜和困難。“未來的教育不應僅限於給學習者堅實的知識和培養他們對繼續學刀的興趣。它還應該 [...]
這一對矛盾反映的是現代大學的三大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是學校定位的基本依據。從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看,18世紀以前,中世紀大學的職能基本上是培養人才一一培養官吏、牧師、法官和醫生﹔19世紀初,德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部長洪堡建立柏林大學,倡導“通過研究進行教學”的思想和“教學與研究統一”的原則,科學研究進 [...]
教育,如果隻有單純的科學知識傳授,就稱不上教育,至多隻能說是訓練。教育高於訓練,在於它包含精神的熏陶和道德的提升,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而人隻有參與集體,置身社會,才能完善道德和精神。大學就是這樣一個小社會集體。大學的靜溫、安寧、優雅與古朴陶冶著學生閑適與安樣的心境,喧嘩與騷動不屬於大學,急功近利 [...]
科學與人文,從人類文明朗黎明時期開始,本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道路上,兩者始終是持久的伴侶,這是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和諧統“的體系。它們之間的分離傾向隻是近數百年來的事,這種分離隨著科技的發展愈演愈烈。社會發展到今天,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無論哪一門科學都不可能單獨承擔解決世界 [...]